您好,欢迎来到杭州市印刷行业协会!
首页>>印刷知识印刷知识
印刷机印刷过程使用的干燥技术
    干燥过程包括油墨转移后的所有过程,在这些过程中,油墨固化是印后加工的首要条件,也是印刷品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使用的前提。

    根据油墨的组成不同,干燥方法可以分为物理干燥、化学干燥,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等。油墨及上光油等的不同就需要用到不同的干燥系统,或是几种干燥系统的综合应用,以得到最佳的干燥效果。如果在一台印刷机上安装红外线、紫外线干燥系统,就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印活的需要,因此十分有用。

    考虑到其干燥性能,印刷油墨的成分需满足以下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一是在印刷机进行印刷或短暂停机时,油墨在墨辊上不能干;一是印刷完成后,承印物上的油墨需要快速干燥并固着。

    影响油墨干燥性能的几个最重要的因素:①油墨的成分(油墨的颜料、连结料及相关助剂);②承印物材料的性能(如渗透性等);③印刷条件(油墨转移量、收纸堆高度、印刷速度);④气候条件(室内温、湿度);⑤干燥系统组成(如油墨表面的气流、反应时间、所供能量类型等)。其中温度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讲,温度越高越有利。因为温度越高,油墨聚合速度越快,油墨黏度越小,越有利于渗透,溶剂蒸发越快。

    认识印刷静电起因掌握正确应对方法

    在印刷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纸张或印品相互吸附粘连在一起,好像纸面有很强的真空吸力,难以分离,这种现象就是印刷静电。在气候干燥的冬季,印刷纸张带静电尤为突出,轻则给输纸、收纸和齐纸造成障碍,重则无法自动输纸或频繁出现双张、空张、收纸紊乱、损耗增加等不良后果,既降低生产效率又影响产品质量。所以,正确认识印刷静电和掌握应对方法,以促进生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当纸张含有水量高时,可成为电的导体;反之,含水量很低时,则有绝对性,纸质容易出现静电的原因:一是造纸工艺不适。即制纸过程中,由于电解质(明礬、氯化钠等)含量较少,施胶物质(高领土等)含量过多,纸张在烘干,压光过程中,受到高温、压力的影,使纸张带高电压的静电。二是纸张存放不当。如纸车温度与印刷车间温度存在较大悬殊时,纸张因含水率的变异,不甚产生伸缩变化而影响套准,而且容易引起静电,给引刷带来不便。此外,印刷之前的纸张置放时间太短,或者叠放过高,使纸张与印刷环境温度缺乏有效的平衡时间,引起纸张带静电。三是印刷摩擦引起静电。当纸张含水量明显偏少时,纸质将过分干燥,在印刷过程中,由于输纸、压印等摩擦和压力的作用,导致纸原子核外电子发生得失,使纸质带静电。

    纸张带静电,情况不尽相同。有一种原因引起的,也有几种不良情况并发构成的。各种纸,甚至就是同一种纸,这一批与前一批,带静电的大小也不一定相同,也就是说电压高低会有差异。再一个特点,就是纸张带静电后两面的电性相反,而印刷时纸的正反面堆放是一致的,即正面向上或反面朝上。因而,正反面相接触的纸便互相牢牢吸附在一块,不易分开,给印刷输纸、传送、齐纸带来一定的障碍。

    防止印刷静电的发生,首先要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对带有静电的纸张可以暂缓使用,适当迁延长库存时间,且要控制好纸库的温湿度掌握在18℃–20℃这间,空气相对湿度掌握在60-65%之间,在此条件下有利于减弱或消除纸张静电。其次,采用晾纸的办法除去纸张静电。当急用纸张时,可采用晾纸机对带静电的纸张进行吊晾。吊晾时应注意机速与空气湿度的协调,即机速较快时,环境空气相对温度控制在80-85%,反之,在机速较慢的情况下,空气温度则保持在70-80%。需要提示的是:吊晾时,每叠纸的厚度应掌握在10㎜以内。第三,应急晾纸去除静电。对裁切后的纸张印刷时出现静电,可采用“蒸气法”快速晾纸,以减弱纸的静电,尽快完成印刷。

    消除纸张静电还可以采用综合性的消除方法,即把提高纸张温度、含水量和利用静电消除器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些。其方法是:

    1、在印刷车间安装空调设备,根据纸张静电的强弱,调整或保持印刷车间的温湿度。一般情况下,车间温度调整在18℃-20℃之间,空气相对温度保持在60-65%之间。如果纸张带电较严重,可把空气相对湿度调整到80-85%之间。

    2、在印刷机上安装静电消除器。通过对电压或高频的调整消除纸张静电,纸张静电较大,就用高压或高频。静电不大,就调低电压和高频。

    3、用同位素放射器消除印刷静电。同位素放射与静电消除器静电的原理基本相同,都是把空气中的各种分子电离成离子,因离子带有不同的电性,成为电的良导体,纸张通过离子空间时,所带静电一部分被中和,另一部分被空气离子所夺走,这样就达到消除静电的目的。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浙ICP备09052419号
主办单位:杭州市印刷行业协会 电话:0571-88074992  主管部门: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印刷管理处
Powered by 杭州市印刷行业协会/杭州印刷网/杭州印刷管理处/印刷协会/ ©2006-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