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杭州市印刷行业协会!
首页>>行业信息行业资讯
抓住机遇期,赢得产业融合发展主动权 ——在2020中国印刷业互联网创新节•云端峰会上的讲话

                    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局长、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刘晓凯

                     (2020年5月26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党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时期,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院和科印传媒共同主办的2020中国印刷业互联网创新节•云端峰会在京举办。这次活动,采取网络直播方式,主题聚焦“破局战‘疫’——印刷产业加速进入云时代”。看了峰会的活动方案和会务设计,我觉得,活动特色鲜明、议题广泛,形式创新、影响深远,一定会为赢得后疫情时代印刷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主动权奠定思想认识基础。我代表中宣部印刷发行局,预祝本次云端峰会圆满成功!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民经济带来难以预料的重大影响。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印刷战线临危不惧、坚守岗位,第一时间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行业协会积极配合、广大印企履职尽责,按下“快键”逆行军,调整产能助抗疫,及时印制出大量抗疫急需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产品,积极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印刷人的忠诚使命和责任担当。面对无情的疫情冲击,印刷战线向党和政府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政治答卷。在这里,我代表中宣部印刷发行局,向全行业的同志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就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推进印刷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印刷业与互联网深入融合成绩显著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量子信息等新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产业的未来格局与竞争态势。面对各种变化与挑战,我国印刷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化”方向逐渐清晰、“大印刷”“泛印刷”“全印刷”理念渐次演进、深入人心,印刷业数字化快速发展,产业跨越式发展格局初步奠定。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为印刷业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创造了新机遇。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集聚规模效应明显。多年来,在市场不断培育下,以印刷电商平台为代表的印刷互联网新业态不断壮大,骨干优势企业体量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平台规模、区域集聚、产能增效等方面不断地强化、深化和优化,推动要素资源得到有效地激增、聚集和共享,带动行业运行质量和效率得以提升。比如,盛大印刷利用互联网驱动下的合版印刷订单集聚优势,通过“专机专印”“物流专线”等方式,打破区域限制,实现了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比如,虎彩印艺创制“一本起印”智能化生产线,与京东平台合作、共享大数据资源库,协同建设“仓印一体”模式,打造图书最短交易链,实现了图书低库存运营。通过对7年来互联网创新节年度20强企业进行动态分析,可以看出,印刷互联网企业的规模不一定很大、营收不一定最高,但崛起速度、动力来源、运行效率和增长方式却异常耀眼,成为拉动新时代产业业态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是服务边界不断延展。近年来,基于互联网精准获取用户需求,通过灵活的组织设计、资源整合与流程再造,实现低成本个性化印刷文化服务定制,正在成为互联网印企的主要生产形态,在印刷各细分市场中得到深入应用,推动印刷服务边界不断地延展。目前,印刷互联网企业的主要服务市场,正在从商业印刷、影像定制向个性包装定制、按需出版以及文化创意领域强力延展,一些较为成功的商业模式广受各界青睐。比如,虎翼智印,仅仅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拓展,就已成长为著名的“500起印”的低门槛个性化包装文化服务提供商;比如,最近几年异军突起的绿爱股份,通过数字化融合发展,使一个昔日处于倒闭边缘的企业重振雄风,最近,他们又上线双马软包装快印平台,不断地贴近个性化软包装打印需求。十几年来,整个社会都在见证着印刷产业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其活力、影响力在得到极大地提升。后疫情时代,在移动、电商、智能技术等融合发展大背景下,不像印刷企业的“印刷企业”将层出不穷,不是印刷企业的“印刷企业”将屡见不鲜。比如,阿里巴巴达摩院就正在研发针对印刷包装品的在线虚拟打样平台。其“见缝插针”般的敏锐性和“无远弗届”的跨界想象力值得我们认真借鉴。随着更多跨界者、创新者的不断涌入,行业的创新力、融合力、服务力将显著提升。我们既应该永远保持旺盛的好奇心、想象力,也应该时刻提高忧患意识和创新内驱;既要防范和规范外来的“狼”,也要欢迎和模仿闯入的“狼”。

三是产业协同显著增强。产业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促进协同和创新。通过产业互联网,我们可以有效地整合设计、生产、供应、销售各环节,形成协同设计、众包众创、协同制造等系列联合业态,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利于市场出清。这几年,我国在按需印刷出版领域之所以能够产生一些重要变化,就在于遵循了产业互联网这一一般发展规律。由于推动要素向市场最佳效率点流动,使许多国内外出版社以及像京东集团这样的电商平台都积极参与其中,打通了从电商、出版社、印企到物流的业务流、信息流和数据流,形成了人邮模式、凤凰模式、中图模式、虎彩模式等多种按需商业模式,初步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我国文化市场的短版书、断版书、个性书出版难问题。在2019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上,由中印科院牵头搭建的全部国产版“一本图书印刷智能制造测试线”第一阶段成果已经落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接下来,我们还将适时推动按需出版印刷和包装印刷智能制造测试线建设,为“十四五”时期业态创新储备更多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辩证看待疫情为融合发展营造的新机遇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波及各行各业,但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在疫情防控、促进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突显出以产业互联网改造提升印刷包装产业,提高产业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极端重要性,也为后疫情时代赢得印刷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主动权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是印刷电商市场运行模式得到充分验证和认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线上销售的便捷性、安全性带动了日用品销售、网络教学、家庭娱乐、亲子游戏等领域相关印制品市场的急速拓展。这使得能够及时跟踪、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印刷电商成为灵敏满足市场需求、迅速复工复产的重要领域,在防疫期间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在疫情冲击下,印刷电商线上下单、包邮到户的营销模式优势尽显,设计优化、满足个性追求的品牌服务脱颖而出,在成本控制方面也有相当的进展,极大地适应了疫情带来的新文化消费方式。比如,阳光印网开展的通过自身采购数据库支持企业生产的“降本咨询”业务;比如,雅昌文化集团全力上线以高端艺术印品为主的云印刷平台,都较好地满足了线上文化和社会活动对于印品生产的服务需求。

二是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优势得到有效巩固。疫情不仅给印企带来用工不足、物流不畅、原材料采购困难、订单减少等大环境共性影响,而且为印企内部员工安全、生产经营管控带来多重困扰。为此,许多印企充分挖掘企业数字化内控体系的潜能,积极发挥互联网优势来化解难题。比如,鹤山雅图仕迅速开发健康申报程序,建立员工日健康上报机制,通过远程办公实现疫情环境下生产的正常运行。比如,四维传媒运用云设计系统,通过居家办公,依然可为海外客户提供远程设计服务。比如,浙江经纬通过钉钉网每日直播业务课程,强化培训,提升信心,等等。广大印企数字化转型的长期努力成果,在疫情防控期间得到了有效巩固和加强。这必将对后疫情时代印企的数字化管控、智能化升级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是行业信息交流方式发生着深刻改变。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各地印刷包装展会、信息交流活动纷纷延期甚至取消,线上展览和网络直播一时成为行业热点。比如,2020中国国际全印展即时启动线上线下双线服务模式,扩容“线上展厅”,打造“云观展”平台,享学云推出“享学云企业大学”课程,提供在线培训与人才能力提升解决方案,等等。一些企业通过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络制作以生产制造、文化创意,甚至销售带货为主题的短视频,在实现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同时带动销售、打造品牌、优化服务。部分企业通过在线招聘、直播面试等形式,有效地破解了疫情时期的招工用人难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传播方式,将是后疫情时代企业需要致力打造的软实力,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是“新基建”带来发展新机遇。为带动疫后经济振兴,近两个月来,10余个省(区、市)先后公布了“新基建”项目。这些大项目,侧重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基本覆盖“十四五”时期,是兼顾后疫情时代刺激需求和增加供给的最佳结合点。从“新基建”的发力点看,可以说全部聚焦绿色化、网络化、智能化。这预示着,印刷业要将技改创新方向和服务质量提升尽可能调向这些领域。从印刷电商的发展态势和传统印企的网络化改造视角看,我们虽已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力,但从应对疫情所表现出的灵敏角度来观察,我们还有相当的不足。比如,疫情期间,阿里等企业与政府合作,快速推出“健康码”等产品这一成功案例,表明在服务社会危机管控方面,互联网企业的市场化主体力量潜力无穷。与阿里云等市场主体相比,印刷电商的服务范围还显得较为窄小,管理体制上的连接性连续性还不强,在业务场景和生态链的丰富性上缺乏想象力和战略布局,还应下大的功夫。疫情为互联网经济高歌猛进又一次擂响战鼓。广大印企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数字和智能资产优势,改造传统的业态、流程和服务。一方面,要立足文化产业,加快与文化内容建设、文化产品线上发行、知识服务、个性需求等方面业务相融合;另一方面,要深刻分析“新基建”需求,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的核心呈现方式。要多参与地方政府疫后建设的规划设计、招标采购活动,多从“新基建”中争抢项目、拿到实惠,服务“新基建”、助力“新基建”,充分利用新一轮机会窗口期,增添印刷业创新发展动力源。

 

三、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大背景下,广大印企适应新需求,推动“三变革”,艰难地闯出了一条产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之路,引领了业态发展的正确方向。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为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内涵式发展三重任务的实现骤然叠加重大压力,但融合化发展的大目标是坚不可摧、不可动摇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创造机遇,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变压力为动力、转危为机提供了重要遵循。下一步,在政治导向、政策保障上,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正确导向,维护文化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产业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文化事业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据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印刷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占国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营收的7.7%,我们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印刷业具有意识形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三重属性,越是在产业发展的困难时刻,越是要稳住阵脚、牢记根本,履职尽责、把握方向。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正确分析融合发展给印企政治文化安全管控带来的新问题,强化内容管理,通过图像识别、关键词过滤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识别和排除各类不良信息,不给任何错误思想、观念提供传播渠道,切实维护融合产业领域的文化安全。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创新突破。要切实贯彻好新发展理念,以融合化发展成果推动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升印刷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去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印刷业绿色化发展的意见》,提出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培育壮大新兴印刷业态发展,支持数字印刷企业和互联网印刷服务平台发展。《意见》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激励了科技创新、鼓舞了资本投入,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跃升一个新层次。希望印刷企业深入解读、贯彻执行,将其与本企业产能升级、业态创新的策略和部署结合起来,与本地政府的产业规划、疫后扶持政策的实施结合起来,真正获得政策红利。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即将对印刷业“十三五”时期工作进行总结,并开展“十四五”规划调研、起草编制工作,请业界同仁通过多种方式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一起努力,为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更多的指导性意见。

三是深化体制创新,形成梯度集群。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5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这两份文件,对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方向、任务和举措进行系统设计,为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在印刷行业,以民营经济或混合所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企业相当多。多年来,经过运行机制、管理方式的不断调适,印刷业基本形成利于市场规律的有效运行模式,但也存在着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深入推进改革,改善营商环境,不断地激发出市场活力。同时,要着眼于普遍发展与提升示范相结合,推动国家印刷示范企业建设,在我国东、中、西等不同区域分别形成多层次、多梯度的骨干力量,通过示范推广,形成产业集群。

四是推进协同创新,强化赋能体系。我们将继续指导和支持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传媒平台等有关单位,依托各自资源优势搭建推动印刷互联网企业协同发展平台,形成融合创新的赋能体系。在前两届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上,多个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智能化项目脱颖而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不久前,参加过创新大会路演观摩活动的世纪开元获得了亿元融资,杭州科雷、北京建宏、中山富日、云南卓印也正与投资机构积极接洽中,路演观摩活动体现出较好的溢出效应。今年,我们将继续搭建高质量服务平台,推动技术创新和融合交流,特别是要通过全力办好2020年中国印刷业创新大会和中国国际全印展等展示平台,推动印刷互联网企业在危中抢机、难中破局、提档升级。

 

中国印刷业互联网创新节举办8年来,始终坚持创新理念,以信息传播、交流研讨、融合对接等特色活动,推动内容持续深化、服务方式日益创新。尤其是今年,克服了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实现了活动的持续举办,体现出主办方竭诚为行业服务、倾力推动融合的良苦用心,精神可嘉、诚意满满、难能可贵。希望2020中国印刷业互联网创新节•云端峰会充分发挥其平台的专业化性能和服务的多层次优势,助推印刷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志们,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疫情防疫和复工达产,稳中求进、转危为机,为印刷业融合创新多出主意、多做工作。

谢谢大家!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浙ICP备09052419号
主办单位:杭州市印刷行业协会 电话:0571-88074992  主管部门: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印刷管理处
Powered by 杭州市印刷行业协会/杭州印刷网/杭州印刷管理处/印刷协会/ ©2006-2014